關於微信,我有這幾個點想優化一下

對於微信這款國民級應用而言,討好所有人顯然是很難做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槽點。對這些槽點來說,可以從哪些方面改進呢?

10億用戶左右的微信如果有天要改版,風險之大不言而喻。之前看過網上很多設計愛好者的微信概念稿,也許畢竟是概念稿吧,褒貶不一,但作為設計師,在想法付諸實踐之前,無論如何都應站在產品、市場和既定用戶的角度去理解改版的含義和規范,不可閉門造車。

大膽預測微信和QQ在將來社交領域會有界限更清晰的服務對象和使用場景,所以針對這一點,對微信未來的設計趨勢做大膽的預測。

下面對於微信的優化,是個人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以及結合某些社會現象後,產生瞭一些優化願景,是假設未來有一天微信需要局部改版的情況下,某些可行性的改動。

一、關於“首頁”

變更點:

1. 群消息和個人消息,未讀狀態下,可以預覽小字內容,但該條消息為已讀狀態,則隻顯示群或個人用戶的名稱。

2. 群頭像不再是多個小頭像的縮略圖,而是允許管理員上傳群頭像。

論理由:

1. 首先從視覺上,提高未讀消息的視覺權重,在消息列表裡迅速分辨出未讀消息並點開閱讀。

雖然微信列表的紅點貌似已經能夠區分已讀和未讀信息,但是已讀信息標題下方的灰色預覽小字不僅使整個頁面顯得擁擠,同時已讀信息的外顯對未讀信息而言,具有一定的幹擾性。

巨頭社交平臺早已過瞭剛誕生時用戶拉新階段容易夭折的時期,現階段更應該是在這個穩固的基石上,讓這個生態裡的用戶更加理性使用這個平臺,看到需要處理的,隱藏不需要處理的,也許這樣,“標記為未讀”這個功能可能也才有存在的價值。

2. 當列表中有大量群消息時,隻能通過群名稱而無法從頭像的縮略圖迅速找到目標群。

用LOGO或特別的頭像毫無疑問能夠提高辨識度,雖然這點和QQ相似,但是在未來移動互聯網裡的人類,應該遵循一個趨勢,就是時間非常寶貴,任何花在等待、尋找、搜索上的時間都應該盡可能被省略,開發者或設計師應該通過合理科學創新等方式提高用戶使用產品的效率。

3. 關於隱藏已讀消息的文字預覽。

從心裡學的角度考慮,當我們看到有預覽文字的消息時,雖然已經讀過這條消息,但是仍然會想點開查看。

這個場景你我都經歷過:無聊的電梯裡,公交車上,地鐵裡,掏出手機,打開微信的聊天列表,盡管已沒有紅色的未讀標識,但是仍然在反復滑動列表並點開某個群或某條消息——我想微信想增加用戶粘性並不是通過這個手段吧,所以還是希望人們能夠在處理完待處理的消息時,放下手機。

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用完即走”。

二、關於“通訊錄”

變更點:

1. 將公眾號、群聊、新朋友、通訊錄的入口並列排列,保持浮動於頂部。

2. 加重瞭不同字母下聯系人版塊的區分度。

論理由:

1. 公眾號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找,還是單獨出來吧。

說到底,還是效率至上。自媒體剛開始不多,但現在自媒體的龐大流量和種類,需要用戶編輯和整理,那麼就為用戶提供平行入口,以節約時間並提高效率。如果將來微信這裡要放企業號,那麼也可以按照相應的原則,在一級菜單放置入口。

2. 大號的字母提高識別度,且同樣遵循原來的規則,就是列表上劃的時候,字母變色且浮動頂部。

用大號字母區分板塊,適當增大成員間的間距,提高識別度。因為移動設備的顯示屏越來越大,分辨率越來越高,對於一個頁面上承載信息量的能力也是增大的,所以可以通過優化顯示的密度,來提高通訊錄不同區塊界面識別度,從而提升使用體驗和效率。

三、關於“發現”

變更點:視覺留白更多,功能標識ICON統一形狀。

論原理:

開頭講瞭在大膽預測微信和QQ將存在更多差異化的基礎上,所以有意讓微信失去更多的“色彩”,至少在ICON的使用上,建立一種規范,所以統一ICON的外框。

當發現的板塊功能越來越多的將來,如果大的版面不做改動,交互框架不變,那麼就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去使界面更有序簡潔,用留白和親密性的原則來代替原版中用底色來區分版塊。同時為避免過於單調,使用不同的底色。

四、關於“我”

變更點:

1. 跟“發現”版塊類似,視覺留白更多,功能標識ICON統一形狀。

2. 縮小瞭“錢包”的展示區域,相對更加隱蔽。

論原理:

1. 關於為啥使用留白而取消色塊區分,剛才上一點已講瞭。

2. 現版本的微信將各種服務放在瞭錢包裡,對於這個功能我是十分想吐槽的。

服務和錢包為何放在同一入口,我在此不深究微信團隊的考慮,倒有一個比較打趣的猜想,就是微信可能是為瞭在我們使用使用某個服務時,提前告訴讓你知道“零錢”夠不夠你幹接下來的事。

我想說的是,服務的使用頻率較高,每次去使用服務時,零錢的餘額總是同時被顯示出來,而這並不是我所期望的。

而錢包是私密性的,無論是功能上講,還是現實世界的心智模型來考慮,人們隻會從錢包拿卡,拿錢,並且“藏”在口袋裡或包裡。所以,一方面擴大頭像展示,縮小錢包入口且並列頭像排列。而其他騰訊服務和第三方服務,可以通過單獨的“服務”入口進入。

以上觀點有不成熟之處,皆為拋磚,歡迎各位發表看法。

參考資料:https://news.west.cn/3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