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動瞭誰的蛋糕,又會把蛋糕分給誰?

電子菸
電子煙
電子菸
電子菸
電子煙油

“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應該是用完即走的…大傢同意嗎?”張小龍問。
“同意。”有人回應。“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張小龍說。

這是今年年初發生在微信公開課上的一幕。隨後,張小龍解釋道,“事實上所有的產品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後盡快地離開。”所以,他的歌詞大意是,時間是有質量的,粘性是結果,不是批判標準,問題的本質是效率。也是在那場公開課上,張小龍透露,微信在琢磨一個新的東西——應用號。毫不令人意外,大半年過後,當“應用號”推出內測版時,刷爆瞭互聯網從業者的朋友圈。
為什麼是微信?第一篇刷屏的文章——《微信應用號來瞭》——來自小道消息,被頂得最高的評論是:

“實時關註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傳播速度快得嚇人,微信一個小動作對互聯網人來講,就是國務院出臺的新政策!又一波浪潮已來,大傢準備好上船!”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是微信?最便宜的答案無非是:微信的用戶基數大,用戶在微信上的停留時間很長。相比於其他平臺,白鷺時代的 CEO 陳書藝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其實之前,UC、百度、QQ瀏覽器都推瞭所謂的‘輕應用’,但是有兩點微信和他們是不一樣的。
第一,他們的導流還是以用戶搜索的行為習慣為主,移動端延續瞭PC端的使用體驗,而微信的小程序,它其實是一個介於網頁和原生應用之間的東西,體驗比網頁好很多,無限接近於原生應用。
第二,微信是一個用戶使用頻率很高,而且很信任的應用。使用微信,用戶就必須授權拍照、通訊錄、位置、螺旋感應等權限。如果是其他的應用,用戶未必會開放這些權限。”

以上,微信是民意所歸。動瞭誰的蛋糕?微信小程序內測版推出之後,知名程序員霍炬表示,“微信把自己整得和App Store一樣,還得審核,蘋果怎麼想?真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但顯然,在這方面微信和蘋果是有過溝通的。半年前的“應用號”變成如今的“小程序”便是兩者博弈的產物。證據是馬化騰在張小龍朋友圈寫的那句——“蘋果不讓我們叫應用號,也許是一件好事。”另一種觀點是,蘋果和騰訊之間遲早會打一架。在陳書藝看來,微信的確凌駕於硬件之上建立瞭自己的生態。它會考慮到蘋果的政策,或者做一些利益上的交換,但微信已經大到有話語權的程度的,這是蘋果必須尊重的事實。極端一點去假設,如果蘋果封殺微信,會不會對用戶購買手機造成影響?突然讓人想起6年前的3Q大戰。回頭來想,如果事實證明,微信能用更低的成本為用戶提供同樣的價值,那蘋果損失瞭什麼?無非是那些本就不屬於他的開發者,以及附帶的利潤。無解。當然,這是個高維的話題。將微信拉回超級App陣營,小程序又會動誰的蛋糕?還是超級App。陳書藝告訴雷鋒網:

“特別是服務類的和資訊類的App,像今日頭條。它上面的文章,大多數情況也是靠朋友圈在傳播,如果微信能夠直接提供同樣的服務,微信會切走很多用戶的使用時間。”

在張小龍看來,微信是一個平臺,但不是流量平臺,公眾號的本質是,希望在這個平臺上湧現出更有創造力的事情。換句話說,同樣有創造力的事情,他不介意用微信的方式去實現。
理論上,這和開發者的利益是不沖突的。微信既能給它帶來用戶,又能給它提供更好的基礎服務,比如支付。但敏感的是,在微信這麼“有節操”的平臺上,開發者若想像原生應用那樣獲取用戶信息,那是不可能的。這個博弈如何展開,似乎可以參考當年喬佈斯去說服各大報業擁抱App Store的故事。在利益最大化面前,所有的執念都不再重要。把蛋糕分給誰?
追溯風口,App創業已經是4年前的事情,一個冷酷的事實是,“做第三方獨立APP,未來成為獨角獸的可能性很小瞭。”陳書藝表示,“現在頭部的工具型APP絕大部分都得歸順或者死磕,比如日歷,新聞,天氣,大姨嗎之類的。”而反觀HTML 5,其實它是爆發過的,有意思的是,那次也是在微信上。

“我們2014年的‘神級包’就是因為朋友圈傳播火的,當時出現瞭將近20款超過1000萬DAU的小遊戲。但是在去年,微信對朋友圈傳播做瞭嚴格的限制。”

當時,陳書藝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那些東西任它去傳播其實是不合理的,微信收口之後肯定是為瞭制定規則再開放,因為用戶需求就在那。”
與這種需求相呼應的是,陳書藝看到,非常多的Android和iOS開發者,現在都在學習HTML 5的技術,

“趨勢在這擺著,它是一個更通用的技術,小程序開起來之後,肯定在這方面的人才需求會更多一些。我們後臺的開發者,今年的漲幅比去年、前年還要高,已經有超過10萬個開發者在使用我們的工具。而且今年我們接到特別多的需求,比如介紹HTML 5的工程師,以及培訓。”

開發群體的遷移實際上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回想一下PC年代,其實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比如金山當年招的工程師都是寫軟件的,待遇都很高。但後來那些垂直類的服務全都做成網站瞭,用戶通過搜索獲得服務,所以後來相當多的軟件工程師就失業瞭。他們就隻能重新學習怎麼去制作網站。”

陳書藝相信,在移動端一定會發生同樣的事情。結語公眾號養活瞭數以萬計的自媒體,但這卻並不是張小龍的本意。他在年初那次演講中表示:“我自己是很多年的程序員,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開發的團體做一些事情。”這就是“微信小程序”的由來。至於它的樣子,大概是“類似於公眾號,但比公眾號更便捷,更好找,更容易使用的形態”,張小龍表示。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source: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9/XLfgtoi8zgBj0QEu.html